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丨首发于头条号:小陈茶事
丨作者:村姑陈
《1》
战国时期,田忌与齐威王赛马。
军师孙膑献计,以下等马对上等马,上等马对中等马,中等马对下等马。
最终三局两胜,以弱胜强。
可见,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策略比实力更重要。
最近有位新茶友来聊天,说自己初入茶圈,总觉得举步维艰。
电商平台和直播间的茶五花八门,各种价位的都有。
但茶友预算不多,不敢贸然下手。
买便宜的,怕买到劣质茶。
买贵的,怕被割韭菜。
其实,即便预算不多,也能买到称心好茶。
月入3000,也有月入3000的喝法。
只要策略得当,照样能喝到实惠的好茶,不怕被割韭菜。
《2》
不做韭菜的第一原则:名号夸张的茶,都要警惕。
所谓的“百年古树”、“千年古树”,就是个典型例子。
且不说,市场对古树茶的定义并没有完善的标准。
就算存在真正的百年古树茶,它的产量也是极其有限的,根本不可能大量流通。
更不可能以极低的价格出售。
讲究古树概念的云南普洱茶中,若是树龄真实的古树茶,入手门槛都很高。
新手就算有能力买到,也不一定能喝得懂。
标榜“大师手作”的茶,也是类似的情况。
真正的大师私房茶,大部分都在熟人圈内消化,不可能随处可见。
很多所谓的“大师茶”,不过是包装上印个名字而已。
新手喝茶,可千万别被这些莫须有的名号蒙蔽了双眼。
除此之外,还要警惕各种工艺噱头。
比如,十几窨茉莉花茶,听起来很高端,但窨制次数是否真实还有待考量。
更何况,这些过分夸张的制茶工艺,就像手机相机的像素,超过一定数值后,对普通人已经没有实际意义。
新手买茶,建议选择传统常见的基础茶类。
红茶与白茶之中,都不乏产量大、工艺成熟、品质稳定,又价格亲民的好茶。
它们或许没有响亮的名号,但却是新茶友入门最好的导师。
《3》
不做韭菜的第二原则:看重茶叶本身,而非包装品牌。
有限的预算,要花在刀刃上。
茶叶本身只是日常的饮品,而不是奢侈品
有些茶友,容易陷入一种误区,认为大牌的就一定好,有人追捧的就一定好。
但一些善于营销的品牌,茶叶本身的品质未必对得起价格。
买茶的时候,还是要多关注茶叶本身的品质和自己的喜好。
不要盲目地随大流。
线下选茶,多喝多品,选合自己胃口的,而不是掌柜故事讲得好的。
线上买茶,就多看商品详情页的实拍图和信息。
能给出详细信息的,更值得信赖。
如果商家只展示包装,而不展示茶叶实物或其他产品信息,就要多加小心。
还可以多多关注评论区茶友们的反馈。
有时候,追评更能反映茶叶的品质,更值得参考。
另外,别为包装买单。
包装精致华丽的茶叶,往往会出现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的情况。
将生产成本都花在包装上吸引消费者,通常代表茶叶的品质有问题。
酒香不怕巷子深,有时,外观简单质朴的茶叶,反而能给人带来惊喜。
《4》
不做韭菜的第三原则:弄清好茶的基本标准。
要想不被坑,首先要明白什么才是好茶。
心中有一杆衡量品质的天平,买茶时才能明辨优劣。
鉴茶先看茶叶的外观。
六大茶类外观各异,但,好的茶叶必然是条索整齐、颜色自然的。
例如,绿茶是嫩绿偏黄的颜色,而不是荧光绿。
白茶是以绿为主的绿白色或者五彩色,不会发暗发黑。
好茶的香气是自然悠扬的,不会有刺鼻的香精味。
如果香气浓郁,但只浮于表面,很可能额外添加了人工香精。
无论什么茶,汤色都该是清澈明亮的。
浑浊的茶汤,往往意味着茶叶的工艺或储存出了问题。
好茶入口顺滑,回甘生津,用舌头轻轻搅动,有一定的厚度。
茶汤空洞单薄,说明内含物质缺失,品质一般。
如果一杯茶喝下去,让你感觉身体不适,再便宜也不要买。
好茶都是客观的,边喝、边学、边对比,时间长了,认识清晰了,就不容易被割韭菜。
《5》
月入3000,照样可以喝好茶。
关键在于茶友们如何选择。
茶的价格有高有低,并不代表,必须花费成千上万才能买到好茶。
喝茶喝的是滋味,不是价格。
我们该享受的是喝茶的过程,也不是排场。
光要名气和面子,不要品质,就是商家眼里“最好割的韭菜”。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小陈茶事村姑陈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牛8速配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。
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